谢基立 当前位置 >> 校友风采>> 作品采撷 >> 谢基立

    2007年金秋十月,母校隆重举行80周年校庆盛典,德高望重的石美鑫老师作为上海医科大学前校长,被众人拥簇着坐到主席台前座,胸前佩戴着艳丽的花环,台上台下,数千师生和与会的贵宾鼓掌欢呼,向他致敬,真是盛况空前。

    惊悉石美鑫老师及其夫人陈忠年教授于2014年先后谢世,噩耗传来,不胜悲痛耳!

    我对恩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师生情,说来话长,回忆将我带到60年前。

要有一专多能的本领才行

    1957年早春开学后,我们进入四年级下学期,学习《系统外科学》胸外科部分,由石美鑫教授在中山医院大礼堂授课,我们内外妇儿四个班济济一堂。老师走上讲台后并不马上开讲,而是先插一段这次回福建老家探亲海轮上的遭遇。

    夜间轮船在海上航行,突然广播喇叭响,说是船上有一位孕妇临产,有没有哪位医生充当志愿者,请赶快到船长室来!石教授想,自己虽然是医生,可不是干这一行的。播音喇叭接二连三地广播求援,看来船上没有产科医生。石教授想,自己毕竟是医生,怎能无动于衷呢!于是硬硬头皮前去应急。幸而是平产,因陋就简地处理完毕,母子平安,松了一口气。

    讲完海轮上这段遭遇,石教授语重心长地开导我们:“同学们,在座的各位,学内、外、妇、儿专业的都有,我看,不管你是学哪个专业的,门门学科都要认真学,要有一专多能的本领才行。”显示我们上医早就有培养“全科医生”的教学理念。

    真是被石教授言中。十多年之后,我在农村行医时也碰到这样的事情。

    那是文革时期,我被下放农村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,并主持某村的合作医疗,为形势所逼,我不得不充当“多面手”,不会,就对照书本摸索,硬着头皮干,我曾经碰到许多生疏而棘手的病例,令我终生难忘。

    一个数九寒冬之夜,我躺在简陋的卫生室后半间,午夜时分,忽然听到叩门声——叩得这么急促,一定是急病!我一跃而起去开门,一位老农闯进门来,气嘘嘘地说:“我家媳妇生了,娃娃下地倒是很快,可是胞衣硬是不下来,半个时辰过去了,真急死人,有劳谢医师走一趟!”我听了不禁一愣,我这名儿科把式,凭着当实习医生时学来的一点操作知识,平产尚能应付,可是产后胎盘滞留的难题未解过,此时此地,叫我有何能耐?我提醒自己保持镇定,在病家面前不要流露惊慌失措的神态。我点燃火油灯,边整理出诊箱边思索,啊,有了!记得《中级医刊》上有一条文摘,说的是产后胎盘不下可试行一种手法,于是我赶紧找出这本期刊阅读两遍,心里有了底。我跟随这位老农,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他家,只见产妇坐在便桶上,新生儿掉在桶里己经溺死。乃剪断脐带,让产妇平卧在床上,取来一段布作为腹带,将产妇腹部裹得结结实实,继而右手握拳,紧压在产妇的耻骨联合上方,令她用力摒气,奇迹出现了:那胎盘如同皮球似的突然从产道滚出来,正如“文摘”所说的那样,啊,想不到此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屋里的紧张气氛顿时缓解。这位老农拍拍我的肩膀,翘起大拇指夸道:“不愧是大学生,有本事,真行!”

    行医半个多世纪以来,我遇到的难题真是不计其数,不过像那次那样“逼上梁山”,硬着头皮“跨专业”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,还是破题儿第一遭,幸而一条文摘解救了我的燃眉之急,真是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

    “平时多读一点书,总是有用的”,昔日老师的教诲,成了我终生的信条。

四联症手术国内谁最先

    法乐氏四联症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,占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10 % 至 14 % ,占紫绀型先心病的首位。1888年,由法国医生Fllot报道55例,并对其病理解剖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,此后这个“先心”即被命名为法乐氏四联症。患儿同时存在四种病理解剖特征:肺动脉狭窄,高位心室间隔缺损,主动脉右移骑跨在左右心室之上,以及右心室肥大。由于患儿肺动脉狭窄,肺部血液循环减少,气体交换量减少,致体循环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,右心室内氧化不全的静脉血经室间隔缺损流至左心室,通过主动脉输送至全身的血液,实际上为血氧饱和度低的动静脉混合血,因此患儿自幼出现进行性紫绀,杵状指,动辄呼吸急促,逼使其采取蹲踞位,严重时可以因缺氧而发生昏厥。

    对法乐氏四联症的治疗,手术矫治为唯一措施,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下,作室间隔修补术和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术,使右心室血液能顺利进入肺内作气体交换,是最理想的根治性手术。在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尚未开展的年代,只能作姑息性手术--- 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吻合术,实际上是造成人为的“动脉导管未闭”,将含氧量低的主动脉血液输入肺动脉,再通过肺循环作气体交换,提高体循环血液含氧量,以改善机体缺氧情况,消除紫绀现象。

    这种手术,国内哪家医院、哪位胸外科医生首先开展的?说起来有一段佳话。

    1957年,笔者在上医读四年级时,在阅览室看到2月25日《文汇报》上有一则报道,《我国医学界第一次治愈四联症心脏病》,说的是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施行四联症手术,获得成功。2月26日《广州日报》也登载一则消息,报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施行四联症手术,获得成功,号称“创全国首例”。与此同时,《健康报》对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施行四联症手术也作了报道。

    读了这三家报纸的报道,人们很自然地会产生疑问:究竟谁是“第一”?其实不用争,早在4年前(1953年3月),我们上医石美鑫教授就在中山医院开展这项手术,获得成功,几年来已经施行了13例,无疑是国内“第一”,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,有的上学读书,有的已经就业。青少年时代气盛、爱打抱不平的我,耐不住给《文汇报》和《健康报》写信与写文章,作了申述与澄清。《文汇报》于1957年3月1日刊登我写的信,标题为《首次应用“四联症”手术成功的是石美鑫教授》,并且加了编者按语,说是“本报所刊消息中应取消‘我国医学界第一次治愈四联症心脏病’语,我们向石美鑫教授表示歉意。”《健康报》于同年4月19日(5289期)刊登我写的《读报有感》一文,也加了“编者按”,自我检查道:“这主要由于我们对情况了解不够,今后我们将努力克服这一缺点,同时希望医学界同志给我们以支持,及时把新科技成果告知报社。”说来有趣,过了几天,《文汇报》编辑部转来一封读者来信,要我帮助解答一位读者提出的问题──四联症手术沿革与现状。天哪,编辑把我这位尚未出道的医学生当成行家了。怎么答得上这个问题呢?令我十分尴尬,只好硬硬头皮去中山医院敲石美鑫教授办公室的门,老师热情接待了我这位腼腆的学生,他笑着说:“嗯,你就是给《文汇报》写信的那位,其实何必为我争荣誉呢!”

    我说:“这也是我们上医的荣誉呗!”

    石教授让我坐下,递给一张白纸,口授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认真地记下来,向报社交了卷。尽管这件事情已经过去60年,然而至今记忆犹新,从中加深了我对法乐氏四联症这个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认识,丰富了临床知识。

    当年我发表在《文汇报》和《健康报》上两篇短文剪报,保存至今,恩师曾向我索取复印件,我满足了他的要求,回赠我《石美鑫习医从医执教62年》专集2册。

石美鑫的“赌气”与“松气”

    石美鑫教授在中国首次打开心脏禁区,是法乐氏四联症手术国内最先开展者。后来(1959年12月),石美鑫教授用自行研制的人工心肺机,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,获得成功。当时石教授等并未对外声张,更没有大肆渲染,因为并不是为了出名,只是觉得出了一口气,实现了8年前的愿望。 

    那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一天,外科专家Leo Eloesser教授来到重庆歌乐山内迁时期的国立上海医学院讲学,讲到当时国际上开展的法乐氏四联症手术,讲演结束前,他对在座的学生打趣道:“如果你们中有人会做这种难度大的精巧的手术,我将把头砍下。”说时还举起右手,做了个砍头的手姿。在座的石美鑫听了十分气愤。从那天起,他就立志日后要用成功的手术说话,为国争光。

    一例又一例法乐氏四联症手术成功之后,人们总要津津乐道地谈起他跟外国专家“赌气”的往事,而今真是扬眉吐气啊!

    为开展心脏内直视手术,就需配备人工心肺机,面对当年西方国家对我封锁与禁运,上医胸外科与中山医院机修组人员共同研制,得到上海多家工厂大力协助,奋战1年多,进行了191次动物实验,终于制成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,填补了国产人工心肺机的空白,推动了我国心外科向更高层次发展。

Copyright©2012 上医校友会  电话:(86-21)54237741 54237326   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 邮编:200032 邮箱:syxyh@fudan.edu.cn    沪ICP备150219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