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(原上海医科大学)创建96周年之际,10月22日上午,承湘教育基金(上海医学院在校研究生创新基金)捐赠仪式在图文信息楼1829举行。上医校友、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刁承湘向学校捐赠二十万元,用于在医学院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。
捐赠仪式现场,刁承湘深情回忆起在母校的点滴时光,讲述了捐款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的心路历程。
本文根据刁承湘在捐赠仪式现场发言整理而成。
退休多年,再次回到校园,有种情不自禁想流泪的感觉。1963年9月,我步入这座神圣的医学殿堂——上海第一医学院(编者注: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,从此我的人生进入了新的旅程。我依稀记得当年入学上医时的情形。我的父亲送我来到这个校园报到。他在路上就告诉我,这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,学校有多少优秀的教授,他如数家珍。因此,在我还没入学之前,我的心里就已经充满了憧憬。今年是我和上医结缘的第60个年头,整整60年,我在这里学习、工作,直至退休,一直没有离开过她。我经过郑重的思考,在取得家人支持后,决定设立承湘教育基金。在此向大家汇报一下我设立这个基金的心路历程。
首先,是上医培养、教育了我。她给了我知识、本领、人格。上医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,设立这一基金,是我对母校的回报,是对医学教育的坚定,是对“正谊明道”上医院训和“为人群服务、为强国奋斗”上医精神的传承。
1965年7月12日,当时大学二年级的我成为学校里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。我记得很清楚,那天我入党后,当时党总支书记叫我去谈话。他说现在全校学生的眼睛都会盯着你,因为你是学生中的第一个党员,大家都要看你像不像一个党员。从此我知道自己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毕业后,我被分配到妇产科医院。当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报到时,医院领导第一句话就是对我说,刁承湘,你是三个人里唯一的一名党员,你要做好榜样。这又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党员的责任和使命。
1978年3月,我服从党组织的安排,脱下白大褂,回到学校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与研究,我开始从事一项之前完全没有了解的全新工作,成为上医研究生成长和成才的铺路石子。可以说,在这一岗位上耕耘和奉献了一辈子,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是我永远的牵挂,设立这一基金,正是我对这一事业永远的怀念。
1985年1月25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挂牌
刁承湘在办公室工作
我的一生多有坎坷,幸有医学给予我第二次生命。我患高血压30多年,如今在我们附属医院医生的治疗下,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;我先后5次骨折,也是由我们上医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治愈;2017年,我被确诊肺癌,由中山医院胸外科王群教授亲自做左下肺叶切除手术,现在已6年多没有复发。因此,我设立这一基金,也希望奖励在肿瘤防治、心血管疾病诊治和骨科研究等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的在校研究生。
我想说说我的名字。我的乳名叫刁若兰,这个名字是家人希望我能像兰花一样洁白纯净。上学后,爸爸将我的学名改为“承湘”,是希望我继承湘江的革命传统,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。我希望“承湘”这两个字能够在基金的名字中保留,也希望获得这个奖学金的学生,可以记住这两个字的含义,我已步入耄耋之年,我希望我为之奉献一生的医学教育事业,能够在你们的脚下继续延伸。
我不是有钱人,这笔基金是从我的养老金中拿出来的,虽然数目不多,但这是我对母校的一点回报,对学生的一份挚爱,对人生的一种态度。我很感激我先生和两个孩子对我的理解,积极支持我设立这一基金。
我希望我设立这个基金是带个头,欢迎更多校友为此基金捐款,使该基金不断发展和完善,让更多的在校研究生,能够得到这份基金的关爱。
(历史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)
来源:医学宣传部